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论文写作技巧】论文摘要“研究背景”的三种写法

发表日期 2025-08-25 14:56:06    30

梅拉宾法则(Mehrabian's Rule)明确指出,在人际交往的复杂情境中,第一印象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作用。这一法则揭示了人类在初步接触信息时,往往会基于有限的第一感知形成对整体事物的判断,且这种判断在后续认知过程中具有强大的惯性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效应在学术出版领域同样有着深刻且广泛的应用——期刊编辑在面对堆积如山的投稿时,对论文的初步评估常常受到摘要首句所构建的“第一印象”的主导。这是因为编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海量稿件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论文,而摘要首句作为论文的“门面”,承担着吸引编辑注意力、引导其进一步阅读的重要使命。

部分作者秉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认为研究问题与方法的创新性才是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而摘要中的研究背景等内容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点缀。他们觉得,只要论文本身的研究足够深入、方法足够科学,即使摘要的开头平淡无奇,也能够在后续的审阅过程中被编辑和同行专家发现其闪光点。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鉴于编辑需要高效处理大量投稿,其初步筛选往往仅基于“第一印象”完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编辑每天可能要面对数十甚至上百篇投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研读每一篇论文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一个能够迅速抓住他们眼球、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摘要首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情境下,便凸显出“酒香亦畏巷深”的悖论:若研究背景表述不当,可能会使编辑在初步筛选阶段就对论文产生负面印象,进而影响稿件的录用率。毕竟,即使论文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吸引编辑的注意,也可能被埋没在众多稿件之中。

为此,本文结合CSSCI期刊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并提供了三种期刊论文摘要“研究背景”的写作方法,系统解析摘要中研究背景的写作范式,旨在提升学者学术表达的精准性与说服力,帮助学者在学术写作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关照现实/理论问题的研究背景

所谓关照现实/理论问题的研究背景,指的是在摘要的研究背景部分,对“现实/理论问题”予以关注和阐述。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对“现实/理论问题”的关照更多体现在前言或文献梳理部分,通过详细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来阐述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但实际上摘要部分也可加以体现。摘要作为论文的精简版,虽然篇幅有限,但通过巧妙地引入现实或理论问题,可以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后续的研究内容奠定基础。

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沉浸式学习:机理、模式与应用》(《电化教育研究》2025年第2期)这篇文献,在摘要部分介绍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现实问题:“沉浸式学习环境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优质学习空间,但受限于技术成本高、教育理论缺位、学习适用性低等因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较为有限。”该文献通过指出沉浸式学习环境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如技术成本高导致难以大规模推广、教育理论的缺位使得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学习适用性低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等,突出了研究的现实需求和紧迫性。读者在阅读摘要时,能够迅速了解到该研究旨在解决沉浸式学习环境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对论文的关注度。

与此同时,也有论文在摘要第一句关注了理论问题,如《乡村旅游体验场景对心理恢复的作用机制研究——兼论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旅游学刊》2025年第2期)在摘要中提及:“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但鲜有研究审视乡村旅游疗愈功效的场景效应。”该文献从现代社会人们身心健康问题出发,指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潜在的疗愈方式,其场景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通过提出这一理论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乡村旅游与心理恢复之间关系的思考,为后续的研究内容埋下了伏笔。

此外,还有学者更进一步,同时关注了现实和理论问题,例如《知识单元特征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作用机理——基于专利数据的MERGMs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5年第3期)中提到:“...导致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之间存在“割裂”现象,致使校企技术转移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大障碍...但知识单元特征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该文献既指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即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之间的“割裂”现象,又提出了理论层面的疑问,即知识单元特征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这种同时关注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写作方式,能够全面地展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使读者对论文的研究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类写作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借助现实/理论问题,提前展现论文研究问题的实践/理论价值。通过在摘要中引入现实或理论问题,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该研究与实际生活或学术领域的关联,从而更快地给读者留下“本文研究很重要”的印象。然而,这种写作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即讨论节奏稍显拖沓。特别是上文提及的“同时关注了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情况,例子中的此类讨论占据了150字的篇幅,对于摘要部分的研究背景来说,篇幅过长。摘要本身要求简洁明了,过多的背景阐述可能会使摘要显得冗长,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因此,若作者的目标期刊对摘要字数限制不严格,可以尝试在研究背景中简单关照现实/理论问题,但要注意控制篇幅,突出重点。

二、对研究主题的简单引入

此类研究背景的最大特点在于“简单”,常常呈现为一个简短的句子。它不追求对研究背景的详细阐述,而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直接引出研究主题,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常见的形式有两种:
其一,当某篇论文关注一个研究主题时,常呈现为“A这个主题为什么重要”“研究A有什么价值”。例如,《理性·逻辑·精神: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与战略定位》(《现代远程教育》2025年第1期)在摘要开头借助一句“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其属性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简单介绍了论文研究主题的重要性。该句直接点明了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与研究属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职业教育属性进行全面深刻认识对于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简洁的表述,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该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以及研究的关键在于对其属性的认识。并且,这种表述紧跟着衔接正文研究内容,为后续的详细阐述做了良好的铺垫。
其二,当某篇论文关注多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时,常呈现为“A对B意味着什么”“A怎样影响了B”。例如,《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中介路径与治理机制》(《系统管理学报》2025年第1期)的摘要第一句提到:“管理者对企业财务决策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将其个人意志转化为企业行为”,将“管理者风险偏好”和“企业财务困境”做了个简单关联。该句通过阐述管理者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暗示了管理者风险偏好可能会对企业财务困境产生影响,从而引出了论文要研究的两个主题之间的关系。这种简单关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快速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探讨管理者风险偏好与企业财务困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

此类研究背景的写作形式,更像一个衔接论文“标题”与“摘要”的润滑剂,如同“因此”“然而”这样的关联词一样,虽然读者不会特别注意到它们,但它们却优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它能够在标题和摘要正文之间起到过渡作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突兀,能够自然地从标题的宏观主题过渡到摘要的具体内容。不过,此类研究背景也存在缺点,即实际上没有传达实质性的信息,只是对研究主题做了一个引入。它没有像第一种写作方式那样详细阐述研究背景中的现实或理论问题,也没有深入分析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和价值,只是简单地提示了读者论文将要研究的内容。当然,笔者认为这种写作方式值得推荐,因为它适用于多数场景,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是个坏的选择。在摘要篇幅有限的情况下,简洁明了地引入研究主题能够使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同时也为后续的详细阐述留下了空间。

三、摘要中不写研究背景

可能有读者会疑惑,文章开头强调了“摘要中研究背景”的重要性,为何这里却说“摘要中可以不写研究背景”?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明确本文提及的“研究背景”在摘要中的实际作用,它本质上是为论文内容服务的“引子”,其目的是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研究主题。若作者仅关注摘要对论文内容的总结,不写研究背景似乎也是一个可选项。在某些情况下,省略研究背景能够使摘要更加简洁明了,直接突出论文的核心研究成果。

实际上,摘要中不写研究背景的情况并不罕见,常出现于实证论文中,这类论文会在摘要开头直接介绍论文的研究过程。实证论文通常注重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来验证研究假设或得出研究结论,因此更倾向于在摘要中直接展示研究的方法、数据和结果。例如下面两篇文献:《环境规制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实质性抑或策略性?》(《经济与管理研究》2025年第1期)和《ESG评级分歧影响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吗?——基于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的研究》(《财经研究》2025年第5期),均未借助研究背景的引入,而是直接介绍了研究过程。前者可能直接阐述了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收集了哪些企业的数据来分析环境规制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性质;后者可能直接说明了基于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数据,运用何种模型来研究ESG评级分歧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

摘要中不写研究背景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快地将研究过程展现出来,这可能有利于更快地向读者展现研究过程的价值。在当今快节奏的学术交流环境中,读者往往希望能够迅速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和创新点。通过直接介绍研究过程,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思路,从而判断该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省略研究背景也可以使摘要更加凝炼,突出重点内容,避免冗长繁琐的背景阐述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但缺点也比较明显,摘要写作逻辑过于直接突兀,读者接受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读者刚看过论文的题目,可能对于论文的研究主题尚有些模糊不清,期待能在摘要中得到解答。然而,摘要直接开始介绍研究过程,未能帮助读者更顺畅地进入论文的研究主题中。例如,如果论文题目涉及一个较为专业或新颖的研究领域,读者在没有了解研究背景的情况下,可能难以理解研究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此类写作形式,建议在期刊对论文摘要字数有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或者作者急切想要介绍论文研究过程创新性的情况下采用。在这种情况下,省略研究背景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突出研究的核心内容,满足期刊的要求或突出研究的创新性。此外,还需要作者查阅目标期刊的已刊论文,确认“摘要中不写研究背景”这种情况曾经存在过。不同期刊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要求,通过查阅已刊论文,作者可以了解目标期刊对摘要写作的惯例和偏好,从而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小结

通过上述讨论,读者可能不难看出,摘要中的研究背景该如何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标期刊的影响。不同的期刊在学术定位、读者群体和审稿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反映在对摘要的要求上。

可能有的期刊对摘要字数要求严格,作者不得不跳过研究背景直接讨论研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准确传达论文的核心信息,因此会选择省略研究背景,以突出研究方法和结果。例如,一些快速发表的期刊为了追求时效性,对摘要字数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作者就需要在简洁性上下功夫。

有的期刊会要求写作结构式摘要(在摘要中带有明确小标题的写作形式),此时摘要可能不需要写研究背景,只需要写[目的],也可能研究背景换了另一个名字存在(比如[背景]或[目的/意义])。结构式摘要通过明确的小标题将摘要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论文的结构和重点。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背景可能会被整合到[目的]或[背景]等小标题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呈现。

这提示我们,在考虑摘要中研究背景该怎么写之前,首先需要作者确认目标期刊对于摘要的字数(是否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格式(是否要求为结构式摘要?)的要求。作者可以通过查阅期刊的投稿指南、已刊论文或咨询期刊编辑等方式,了解目标期刊的具体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摘要写作。

总的来说,更推荐第一类和第二类写法。第一类写法通过关照现实/理论问题,能够充分展现论文研究问题的实践/理论价值,吸引读者的关注;第二类写法简洁明了地引入研究主题,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这两种写法在不同的场景下都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撰写摘要,提高论文的录用率。当然,作者在选择写作方式时,还需要结合目标期刊的要求和论文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写作效果。